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水利港動態漁村故事館


水利港動態漁村人文自然博物館

    古早林邊溪出海口及沿海一帶,舊稱放索(Pangsoya),是林邊最早開發的地方,歷史記錄於西元1637年就有名字的土地。
清朝史料上記述平埔族馬卡道系分佈的「鳳山八社」之一放索社,在今日水利村安瀾宮留有歷史根源;安瀾宮壁上石刻寫著「約三百六十年前,聖母娘娘來到此境,接前姥祖之草廟,做護國佑民的工作」。供奉媽祖的安瀾宮原是平埔「姥祖」廟,17世紀,鄭成功率領大量客家、閩南移民遷入台灣,因為擁有天然良港,先民從大陸渡海到溪口,就在這裏登陸、居住,經商拓荒,並把它叫「新打港」。

    康熙年間,漢人強勢的排擠下原住於此的平埔族往南大遷移至恆春滿州一帶。清乾隆期間,福建趙瓊勳率族人渡台定居,開拓田園;後人亦群集,形成農業小村落,並遂漸向內陸發展,因群住於樹林旁邊,所以取名「林仔邊」。道光10(1830),與大陸貿易致農商日漸發達,有小鎮之景像。在民間因此流傳有「銀放索」的美名。

    新打港(銀放索港),就是位於林邊溪口北岸的水利港。近來因為山洪氾濫,淤沙流入港內,以致船隻無法航行。雖幾度疏浚,仍難抵擋大自然威力,現為只停泊塑膠漁筏。有近海漁船的作業與現流新鮮漁獲的買賣,部分漁獲提供沿海路上海鮮餐廳料理販售。冬季進行捕鰻苗活動,海上漁舟往來精彩如海上走馬燈。

    林邊溪是屏東平原上的第三大川,也是少數幾條不受工業污染的河川之一,由南大武山之間發源,全長約為40公里,流經泰武、來義、枋寮、春日、新埤、佳冬、林邊等七鄉,在林邊及佳冬之間出海。在河口與海水沖激的作用下於河口堆積成沙丘,更使溪口成為一長形的潟湖,在河岸部分寬約600公尺,河口部分則可寬達約800公尺,全段皆為感潮帶,河水與海水混合,豐富有機物在河口堆積,創造豐富多樣的生存環境,是亞洲候鳥飛行路徑的重要中繼站之一,諸如行鳥、科、鷸科、鷺科、鴨科等鳥類、蟹類、底棲魚類、貝類等眾多生物,是做為賞鳥、觀蟹及進行生態教育活動的良好地點。放索港漁船出航、河口生態、河海激潮…...風情添畫海面情景,美不勝收。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