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鹹水埔生態養殖區


鹽水埔水域空間 : ( 放索溝 + 下陷區 / 光電複合式產業 > 濕地 / 滯洪池 )

    
在林邊產業發展史中,從最初綠浪搖擺的成遍稻作、50年代盛極一時黃金風光的香蕉、50年中期竄起的鰻苗、草蝦養殖….60年代長紅不退的「黑珍珠蓮霧」,所有在地人或外地客對林邊鄉有著深深記憶的物產,都曾在這塊土地上昂首驕傲;只是難敵氣候、環境變遷,不甘落寞的土地終究在蘆葦欉和紅樹林下浸在入侵的鹹水裡模糊了曾經的樣子。

    鹽水埔位於林邊火車站往林邊濱海的水利村方向之後方,左側比鄰林邊溪堤防,右邊緊緊靠著放索溝。屬地層下陷區,地程較低,土地嚴重鹽化,多為廢耕地與廢棄魚塭。莫拉克風災之後,重建的永續發展價值意識考驗下,凸顯林邊地區地方傳統產業衍生導致的環境問題已盤根錯雜無可規避,新式光電產業進駐,成為災後環境、產業共生最佳復建方案。聚集最遼闊的光電產業區,嶄新現代化的綠能產業指標地景,讓鹹水埔這塊土地再次被看見。
    另外,在鹽水埔濕地之側有一大片沼澤,佈滿海茄苳紅樹林,蘊藏相當豐富的生態資源,如蝦、蟹、魚類及其他水生生物,鳥類包括鷺科、鴴科、彩鷸科、雁鴨類等等多種鳥類覓食,值得將之規劃入生態景觀路線當中,未來亦充滿配和屏東縣政府水利工程,依生態工法規劃滯洪池的潛力。

【發展自然生態養殖場觀光化】

    在災後重建土地利用型態調整之際,推展在太陽能光電板下土地二次或多元利用的複合式示範方案。藉助生物多元且強大的自然特性,依循生態食物鏈規則,開發濕地中系統性的配置規劃各種類水生動植物復育養殖區域,憑藉生態廊道中生物所自然發揮的互補共生功能,達到以共生混養方式,經營中低密度經濟類漁蝦貝蟹等或觀賞魚的養殖產業技術;減少化學用藥,重建生產者、消費者與土地的關係,期待將可成功的提供地方ㄧ級產業業主轉型發展低環境消耗型態的經營管理示範參考,讓轉型的新式光電產業與漁業共存共榮永續發展。

    將地層下陷區的環境限制轉化為條件優勢,透過水域空間的轉型觀光化、生態化利用經營,並加入體驗式行程;利用水域空間的動態性、立體性,發展多元並與光電產業硬體構造可相輔互補,具區域特色的漁事體驗,如:光電板下棚架吊蚵、收掛捕蟹籠、電板遮蔭下垂釣、四角網捕撈、親近紅樹林,與恆春半島運動型的水域活動做出市場區隔,發展凸顯漁村環境與生態教育特色的觀光產業,並提供在地居民便利易達的平日休憩空間。


0 意見:

張貼留言